八月
这些传染病需重点关注
八月盛夏,持续的高温高湿气候,使各类病原体生长繁殖加快,易引发和传播各类传染病,重点关注手足口病、细菌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,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人畜共患传染病。此外,正值旅游出行高峰,谨防基孔肯雅热、登革热等虫媒传播的疾病。
一、手足口病
(一)疾病科普
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5岁及以下儿童常见急性传染性疾病。临床表现多以发热,口腔黏膜出现疱疹,手、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、疱疹为主,可伴有咳嗽、流涕、食欲不振等症状。手足口病的传播方式为密切接触传播(接触病人的粪便、疱疹液、鼻咽分泌物及接触被污染的手、毛巾等物品或环境)、呼吸道飞沫传播和粪-口传播(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)。
(二)预防措施
1.少聚集。人群聚集、接触频繁,容易传播手足口病,建议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、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。
2.勤洗手常通风。良好的手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,应用七步法正确洗手。密闭公共场所和居室要经常通风,保持空气流通。
3.清洁消毒。接触频繁部位、日常用品和儿童玩具定期清洁和消毒;奶具、餐具等煮沸消毒;衣物、被褥经常在太阳下晾晒或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。
4.接种疫苗。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-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其他相关疾病,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。
二、细菌性腹泻
(一)疾病科普
细菌性腹泻是由细菌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,主要症状为腹泻,同时伴有腹痛、恶心、呕吐、发热等症状。细菌性腹泻主要通过食用污染的食品、水而传播,有时因人与动物的密切接触传播。也可通过苍蝇、蟑螂等媒介生物传播。
(二)预防措施
1.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。确保食物新鲜、干净,彻底煮熟各类食物,尤其是肉类、蛋类和海鲜等易受污染的食品。饮用水要经过煮沸或消毒处理,避免饮用生水。
2.勤洗手常清洁。在饭前便后、接触食物前后,使用肥皂和流动水认真洗手,可有效去除手上的细菌。定期对厨房、餐具等进行清洁和消毒,保持居住环境的卫生,减少细菌滋生的机会。
三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
(一)疾病科普
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急性传染病,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,以发热、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,常伴乏力、食欲不振、恶心、呕吐等,部分病例有头痛、肌肉酸痛、腹泻等。多数年轻患者预后良好,高龄、免疫力低下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易于转为重症甚至死亡,应及时就医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传播途径包括蜱叮咬传播和接触传播。
(二)预防措施
1.少暴露。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、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。如需进入此类地区,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,穿长袖衣服;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;穿浅色衣服以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;不穿凉鞋;不在草地、树木上晾晒衣物。
2.多检查。进入室内时要仔细检查外套、背包和宠物。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皮肤,不要生拉硬拽,宜用尖头镊子等工具贴近皮肤夹住蜱口腔部,垂直拔取,取出后,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,或直接就医处理。
四、登革热
(一)疾病科普
登革热是由伊蚊叮咬传播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伊蚊在我区广泛分布,一旦有登革热病例输入,容易引起疫情扩散蔓延。典型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,常持续一周不退;出现头痛、眼眶痛、肌肉关节和骨骼疼痛;脸部、颈部、胸部及四肢皮肤出血性皮疹;以及眼结膜充血、淋巴结肿大和牙龈出血等症状。
(二)预防措施
1.做好健康监测。出现高热不退或出疹等情况,应及时就诊,并及时告知医生旅居史、出境史和蚊虫叮咬史。
2.做好个人防护。出游前关注旅行提示,提前做好疫情防控和防蚊准备。
3.做好防蚊措施。外出时,做好防蚊工作,穿浅色的长袖、防蚊裤,随身携带驱蚊剂,避免蚊虫叮咬。
五、基孔肯雅热
(一)疾病科普
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,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。典型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热,常伴有严重关节痛和皮疹,极少数患者可出现出血、脑炎、脊髓炎等并发症。基孔肯雅热的传播方式主要是携带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,罕见情况下,可发生经输血或接触患者血液导致传播和母婴传播的情况。
(二)预防措施
1.做好防蚊灭蚊工作。全面清除室内室外积水,清理卫生死角,翻盆倒罐;主动使用蚊香、驱避剂、蚊帐等方式驱蚊、灭蚊和防蚊。
2.增强健康意识。出发前了解哪些地区存在较高的基孔肯雅热感染风险。出行时做好防蚊措施,旅行归来后,若出现发热、头痛、肌肉关节疼痛或皮疹症状,请及时就医,并说明旅行时间和地点,以尽快得到诊治,并及早实施防蚊隔离,避免传染给家人和朋友。
发布于:北京市启远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