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周初期的分封制,在历史星河中影响深远,激起层层涟漪,成为后世王朝效仿几千年的普遍做法。
周武王灭商建周后,面对广袤的疆土和复杂的政治形势,他选择以分封诸侯的方式来巩固统治。
在这场大规模的分封盛宴中,众多古代帝王的后裔、周王室子弟以及有功之臣纷纷受封,建立起自己的诸侯国。
然而,在那近百个封国之中,却不见后来一统天下的秦国的身影。那么,秦国究竟从何而来?它又凭借着怎样的力量,在历史的舞台上后来居上,最终完成统一六国的霸业呢?
秦国的起源,要追溯到遥远的上古时代。其先祖可上溯至颛顼帝的后代孙女 “女修”。女修的后代伯益,在大禹治水的伟大工程中展现出卓越的才能,协助大禹成功治理水患,立下赫赫功勋。
舜帝为表彰伯益的功绩,赐其 “嬴姓”。自此,嬴姓家族踏上了历史的征程。帝舜禅位于大禹后,伯益凭借自身的能力被禹任命为执政官,总理朝政,家族也随之成为夏朝的贵族,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。
展开剩余88%时光流转,到了夏桀当政时期,夏朝的统治陷入了危机。朝臣们大多沉迷于荒淫无度、奢侈腐朽的生活,国家前途黯淡无光。
伯益的后代费昌,心怀对夏王朝命运的深切担忧,不顾个人安危,多次向夏桀进谏,试图挽救危局。然而,昏庸无道的夏桀不仅对费昌的忠言逆耳不闻,反而猜忌他心怀不轨,欲将其治罪。
费昌无奈之下,只好举家投奔了正蓬勃兴起的商国。命运的转折总是充满戏剧性,费昌的这一选择,不仅改变了他个人的命运,也为嬴姓家族在商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在商国,费昌凭借出色的驾车技艺,为商汤驾车出征。在鸣条之战中,他驾驭着战车,风驰电掣般地冲向夏桀的军队,助力商汤大败夏桀,推翻了夏朝的统治。
商汤建立商朝后,费昌因功成为商朝的重要臣子,嬴姓家族也在商朝逐渐显赫起来,成为商朝诸侯中的一支重要力量。其后代更是凭借世代辅佐殷商的功绩,在商朝的政治舞台上站稳脚跟,家族地位日益稳固。
然而,历史的车轮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方向。商朝末年,周武王兴兵伐纣,一场决定天下归属的大战爆发。在牧野之战中,周武王率领的诸侯联军如汹涌的潮水般,一举击败了商朝军队。
商纣王帝辛见大势已去,最终在鹿台自焚而亡。随后,周武王对商朝的旧势力展开了清洗,秦国的先祖恶来,作为商纣王的宠臣,不幸在这场政治风暴中被杀。
恶来死后,他的家族遭受重创,沦为周王室的奴仆,被迫流迁至宗周地区,从此在周王室的管制和役使下艰难求生。恶来的五世孙非子,便是在这样的困境中成长起来。他居住在西北边陲的犬丘,自幼便对马和各种牲畜展现出浓厚的兴趣,并且在养殖方面天赋异禀。
在那个时代,马匹不仅是重要的交通工具,更是军事力量的关键组成部分。周王室因时常受到北方戎狄的侵扰,对优良健壮的马匹需求极为迫切。非子善于养马的名声传到了周孝王的耳中,周孝王大喜,立即召非子前来,命他前往汧渭之间,担任主管畜牧的官员,专门为周王室养马。
非子认为这是改变家族命运的难得机遇,全身心地投入到为周王室养马工作中。在汧渭之间这片水草丰美的土地上,非子精心照料每一匹马,凭借着精湛的养殖技艺和不懈的努力,没过几年,他所养的马匹数量大增,且每匹马都膘肥体壮、雄峻无比。
周孝王每年前来视察时,都对非子的养马成果赞不绝口。非子的努力不仅为西周王室提供了可靠的军事保障,还创造了巨大的财富。周孝王为了表彰非子的功绩,决定赐封秦地给他,让他接续嬴氏祭祀,号称 “秦赢”。
自此,秦国正式立国。不过,此时的秦国还只是周王室的附庸国,封地不足五十里,在诸侯林立的时代,地位微不足道,犹如一颗刚刚破土而出的幼苗,在风雨中艰难求生。
秦国诞生后,面临着诸多严峻的现实。一方面,它要继续承担为周王室养马的职责,为周王室的军事力量提供支持;另一方面,还要肩负起对抗西戎、为周王室镇守疆土的重任。
在长期与西戎的战斗中,秦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,第四位君主秦仲甚至战死于西戎战场。然而,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,秦国逐渐发展壮大起来。
秦非子三世孙秦仲被周宣王任命为大夫,秦仲长子秦庄公因击败西戎,被封为西陲大夫。秦国此时依然未能跻身诸侯之列,发展之路依旧漫长、艰辛。
命运的转机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。周幽王在位时期,为了博美人褒姒一笑,竟做出烽火戏诸侯的荒唐之举。他多次点燃烽火台,戏弄诸侯,导致诸侯们对他失去信任。
最终,公元前771年,申国君主因女儿和外孙被废,联合缯国和犬戎攻打周都镐京。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求救时,却无诸侯率兵前来救援。周幽王在这场战乱中被杀,西周王朝就此灭亡。
西周的灭亡,对于秦国来说,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。秦襄公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,他果断出兵,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。在这次行动中,秦襄公表现英勇,为周平王的东迁立下汗马功劳。
周平王为了感谢秦襄公,封他为诸侯,秦国终于正式成为周朝境内的诸侯国,享有与齐、晋、燕等国平等的地位。
秦国不仅获得了合法的诸侯身份,还得到了周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土地,拥有了合法的占有权和扩张权。这对于秦国来说,是一次巨大的飞跃,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成为诸侯后的秦国,没有满足于现状,而是继续努力发展壮大自己。秦穆公在位时期,秦国开始积极参与中原争霸。然而,东进的道路并不平坦,被强大的晋国所阻挡。
秦穆公果断改变战略,将目光转向西方。他任用由余为谋臣,制定了一系列针对西戎的作战计划。在秦穆公的带领下,秦国军队奋勇作战,逐渐消灭了西戎人所建的12个国家,为秦国开辟了千余里的国土,成功称霸西戎。
秦穆公的这一举措,不仅稳定了秦国的大后方,使秦国拥有了广阔的战略纵深,还极大地增强了秦国的实力,为秦国成为春秋四大强国之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在秦穆公的统治下,秦国的经济、文化和军事都得到了显著的发展,秦国在诸侯国中的地位也日益提高。
秦穆公死后,秦国陷入了一段衰落期。由于人才被殉葬,加之继承者大多能力平庸,秦国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。在春秋末期,秦国在晋国乃至三晋的压制下,沦为偏安于一隅的弱小国家。
但秦国的根基并未被完全摧毁,秦人心中始终怀揣着复兴梦想。直到秦献公回国即位,秦国迎来了新的转机。秦献公深知困境,他决心力行改革,挽救秦国于危难之中。
他废除了残酷的人殉制度,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人文关怀,还为秦国保留了大量的劳动力和人才;他扩大商业活动,促进了秦国经济的繁荣,加强了秦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交流;他编制户籍,加强了国家对人口的管理,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;他推广县制,加强了中央集权,使秦国的政治制度更加完善。
在对外战争中,秦献公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。他率领秦国军队击败了魏国、韩国,仅石门一战就斩首了六万魏军,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胜利。
这场胜利不仅极大地鼓舞了秦国人民的士气,也让秦国在诸侯国中重新树立了威望。秦献公的改革和军事胜利,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为其子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创造了条件。
秦孝公即位后,秦国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。秦孝公心怀壮志,一心想要恢复秦国的往日辉煌,收复失地。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,为此颁布了著名的《求贤令》,不惜以列土封疆、高官厚禄来招揽天下贤才。
在这一背景下,卫国人公孙鞅(即商鞅)来到秦国,向秦孝公献上了 “富国强兵” 之策。商鞅的主张深深打动了秦孝公,两人一拍即合,决定在秦国实行变法改革。
商鞅变法的内容主要围绕 “富国”“强兵”“集权” 展开。在经济上,他推行重农抑商政策,鼓励农民开垦荒地,提高农业生产效率;同时,统一度量衡,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经济的交流。
在军事上,他实行军功爵制,根据士兵在战场上的表现授予爵位和土地,极大地激发了士兵的战斗积极性,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。
在政治上,他废除分封制,推行县制,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,使秦国的政治更加稳定和高效。
商鞅变法推行十余年后,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国家经济繁荣,百姓生活富足,社会秩序井然,军队战斗力强大。秦国从此日益强盛,逐渐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,为秦国后来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从秦献公到秦孝公,秦国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,逐渐走上了崛起之路。在战国时代,秦国又历经了多位君主的统治,他们大多继承了先辈的遗志,致力于秦国的发展和壮大。
秦惠文王西平巴蜀,使秦国的版图得到了极大的扩张,成为战国七雄中版图最大的国家,进一步增强了秦国的实力。
秦武王攻占中原重镇宜阳,解决了秦国东进途中的重要障碍,使秦国完全控制了崤、函险要,疆域拓展至中原,为秦国实施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秦昭襄王在军事上建立了卓越的功勋,尤其在长平之战中大破赵军,使赵国元气大伤,为秦国统一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秦孝文王虽然在位时间短暂,但他也采取了一些措施,如嘉奖先王功臣,厚待宗室亲属等,稳定了秦国朝政;秦庄襄王攻灭东周公国,彻底铲除了周王朝最后的残余势力,继续蚕食三晋土地,设置三川郡、太原郡,进一步增强了秦国的实力。
最终,秦王政即位,凭借着秦国历代君主积累的强大实力,历时十年,先后攻灭韩、赵、魏、楚、燕、齐六国,结束了长期以来的诸侯割据局面,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。
秦王政自称 “始皇帝”,史称秦始皇。秦国能够最终统一六国,并非偶然。从秦国的发展历程来看,自秦献公开始,秦国历代国君大多是有作为的明君雄主。他们善于把握历史机遇,积极推行改革,不断增强秦国的实力。
同时,秦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,商鞅、张仪、范雎等众多杰出人才在秦国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此外,秦国在军事上不断创新,拥有强大的军队和先进的军事技术。
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,秦国采取了正确的战略和策略,远交近攻,各个击破,逐步实现了统一的目标。
秦国的崛起,是一部充满世代接续奋斗史。它从一个被周王室视为奴仆的附庸国,逐步发展成为统一六国的强大帝国,其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。
发布于:安徽省启远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