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古语有云:“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。” 这句话强调了战争准备的重要性。1934年10月,在第五次反围剿战役失利后,我党决心开启艰苦卓绝的长征。这一决定意味着几十万红军将要在陌生且危机四伏的土地上行进,令人关切的是,红军的吃住行资源到底从何而来?
那时的中国,战乱不断,国家四分五裂。敌军掌握了税收和财政,得到了外资援助,特别是来自美国的资金支持。而地方军阀们则通过暴力手段掠夺百姓财富,普通人民生活贫困潦倒,民生艰难。面对这种困境,红军在长征途中不得不依靠边打边走的方式,既不能腾出时间发展根据地,也没有足够的空间安置伤员。粮食供应一直是一个难题,甚至一度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困境。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,我党是如何靠着有限的资源支撑起艰难的长征呢?
第一步:长征前的广泛动员和筹集物资
展开剩余72%1934年6月至8月,长征正式开始前,我党在中央苏区展开了大规模的动员工作。红军从群众中积极收集物资,获得了铜8万多斤,弹壳1万多斤,子弹14万发,硝石1万多斤等重要军事资源。这些物资随后被运送至苏区的兵工厂,加班加点地加工成武器和军事器械,确保了长征过程中红军的兵力得以维持。此外,红军还筹集了大量生活必需品:2万多床被褥、近10万斤棉花、20多万双草鞋,甚至通过地下渠道购买了大量药品,为长征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。
第二步:节约运动和对地主的征粮措施
那个时期,地主和富农剥削压迫贫苦百姓,毛主席下令没收地主和官僚的财富,并将这些财富分发给贫困的人民。红军不仅在苏区组织了众多民生建设项目,还确保了对粮食的有力征集。与此同时,红军通过“节约三升米”运动,号召每位战士节省粮食。广大的百姓看到红军为民谋利,纷纷表示支持,捐款和捐物。就这样,红军获得了上百万银元、金银珠宝以及130万担粮食。
在长征途中,红军不仅将粮食留给了当地百姓,还将大部分粮食随军带走,保障了长途跋涉中的基本需求。苏区财政部在毛泽民的带领下,还通过提前征收1934年税款、挖掘浮财和增加钨矿开采等手段,为红军筹集资金,确保了长征路上的顺利进行。
第三步:资金的安全保管与合理分配
面对革命经费的巨大压力,毛主席制定了周密的资金分配方案,将筹集到的资金分为两部分:一部分作为苏维埃国家银行的备用基金运往瑞金,另一部分则贮存作为革命经费。为了保障这笔来之不易的财富的安全,红军在石城县找到了一座隐蔽的房子,靠近山坡的地方。毛泽民和财政人员在山旁挖了一个山洞,将资金藏匿其中,并派遣战士守护这些珍贵的资源。
为防万一,毛泽民在存放资金时采取了“以酒代金”的方法:用黄酒代替黄金,用白酒代替白银,这样既减少了存储的重量,也降低了风险。每当一批战士守卫完成任务后,他们会换下新的战士继续看护,以确保资金的安全。这个隐秘的小金库成为红军在极端困境下的一条生命线。
第四步:红军币的发行与流通
经过长时间的艰苦行军,红军终于到达遵义。然而,存活下来的战士因长途跋涉和饥饿,已瘦弱不堪,身体几乎支撑不住。由于当时战士们的津贴仅有一角三分,几乎无法维持基本生活。而从盐行的接管中,毛泽民看到了商机。由于盐是百姓的生活必需品,但交通闭塞,价格居高不下,百姓难以承受。毛泽民决定利用这个资源,开始发行“红军币”,以盐为突破口,让百姓使用红军币购买盐和其他必需品。
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战士们的生活问题,也为百姓提供了一个新的支付方式,使得红军的经济体系初步成型。红军币逐渐在当地流通起来,百姓通过红军币购买到所需物资,红军则利用这些货币采购更多的物资。
然而,红军币的流通也存在着隐忧。当红军离开遵义后,这些纸币就不再具有实际价值。为了保障百姓的利益,毛泽东制定了回笼政策。在红军即将离开时,毛泽东在遵义的主要交通路线设立了兑换点,让百姓可以将“红军币”兑换成银元、粮食或盐等必需品,这一措施有效保护了百姓的利益,也增强了红军与人民群众的信任。
尽管“红军币”在流通后带来了一些挑战,但它在长征中的作用不可忽视,成为了红军艰难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一环。
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红军在困境中的智慧和坚韧,也体现了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战略眼光和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。在无数困难面前,红军通过巧妙的物资筹集、合理的资金管理和创新的货币体系,成功克服了经济上的重重难题,完成了长征这一历史性壮举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启远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